2023年夏天,一股年轻人上中医院药房配“酸梅汤”的热潮突然袭来;进入冬天,又是一波年轻人,挤满了中医院的推拿科夜间门诊。
近年来,不少年轻人涌入中医院,或治病,或养生,他们还善于结合现代医学知识,自诩“新锐中医粉”。
跑步入局中医养生,是年轻人“血脉觉醒”了?老中医又是如何“拿捏”住年轻人的?潮新闻和几位“新锐中医粉”及中医“老法师”聊了聊。
“我是新锐中医粉”
临近中午,但浙江省中医院的推拿科门诊,几乎每个诊间仍有等待治疗的病人,其中年轻人占了大多数。
“年轻人开始喜欢中医了!”浙江省中医院推拿科主任杜红根打趣说,现在的年轻人除了练瑜伽、去健身房,还爱上了打八段锦,看来是真的对中医很认可了。
周三中午,杜红根已不间断看完30位患者,其中年轻患者不少,搁在几十年前,属实罕见。“我1996年工作,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都是中老年患者,而且老年人居多,哪里能看到年轻人来我们推拿科看病。”杜红根回忆,以前给中青年患者开中药,对方都很犹豫,不想吃中药,现在给年轻人开中药,他们说,“没关系,我们能喝。”
80后的叶灵(化名)自喻是中医“老粉”,在同事的推荐下,她走上了看中医的道路,至今也有8年了。
叶灵笑称自己是“理智粉”,她坦言,中医和现代医学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,她都不排斥。但一般没有具体病症的情况,以及需要调理身体的时候,中医对她而言就是首选。“就像这次感冒,发烧了我就先去医院检查,不是流感我就马上转到中医开调理方。”
让叶灵如此相信中医的原因,是因为中医缓解了她身上所谓的“不死癌症”。
五年前,叶灵患上子宫腺肌症,这对她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影响。通过就医叶灵了解到,目前现代医学临床上治疗子宫腺肌症的方法有药物治疗、宫内节育器等,但最终可能都需要手术摘除子宫。“我开始的时候就是经期血量大到导致贫血,经期疼痛异常,止痛药也吃了很多。这个没有好的治疗方法,俗称‘不死的癌症’。”
“对这个病,其实中医也没有好的办法,只能尝试摸索,因为每个人病情复杂且身体素质不同。”叶灵坦言,一开始她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但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医生。
通过中药配合针灸,叶灵和医生在治疗期间共同摸索,找到了针对她身体的最佳治疗方案。“吃了一个月的中药,就有了明显改善,不痛经,血量也不大了,子宫也没有再变大。”经过两年多的治疗,叶灵的病情得到了控制,她感慨:“终于可以正常活着了!”
中医是“玄学”吗?
火爆的中医诊室外,仍有不少年轻人对中医持保留态度。
“把脉治病的根据,到底是什么?我认为把脉和总结脉象更像是医师们的独门绝技,换个人可能就不灵了。”今年35岁的陈董(化名)就并不热衷中医,有着标准工科思维的他认为:“任何现象的背后总有一个可以标准化的本质。”他说,自己对中医持中立态度,最大的原因就是,中医的本质很难标准化。
在陈董看来,中医有很多不可量化、无法“标准化”的诊疗方式。“比如上火,我们常听到说牙疼是上火,喉咙痛是上火,嘴角生疮是上火,便秘是上火,甚至有些认为发烧也是上火。”陈董说,没有明确标准的“上火”,更像是一种对综合症状的经验总结。
“药方也是。”陈董说,西药会写明药理成分,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,也会写明对何种病症甚至何种器官、病灶、细胞、致病菌、或者是致病原理产生效果,同时也会写明副作用。“这都是药品在上市前,做过大量临床试验的结果。但在我看来,中药需要看疗效,根据疗效,医生再更换方子。”不过,陈董并不否认中医确实在某些病症上是有明显疗效的。
90后姑娘郑文静(化名)有多年看中医经历,她说自己算不上“中医粉”,但对中医仍是认可的。今年5月,郑文静“二阳”后,出现了气短咳嗽的症状,并持续了半年,“期间,我挂过呼吸内科、耳鼻喉科、心内科,做过哮喘、肺功能、过敏源、24小时心电图的检查,结果显示我的身体功能都是好的。”医生告诉郑文静,没法确定病因,他们就无法对症开药。
在无药可吃,气短的症状又逐步加重的情况下,郑文静开始求助中医。她说,第一个医生开的方子吃了一个月,有改善但效果并不显著,于是在朋友的推荐下,她转到第二个医生处开方,“这次第一周吃了就有明显改善,目前吃了一个月了,确实好了不少。”
即便亲身经历,郑文静仍认为中医挺“玄学”的,“我感觉看中医是需要看运气的,因为即便朋友试过再推荐的医生,对她来说效果很好,但可能到我身上就不好使了。”但郑文静认为,中医调理身体肯定是有用的,贵在坚持。
圈粉在于“确有疗效”
在杜红根的门诊,年轻人占了大多数,碰到周末和夜门诊,年轻患者就更多了,“现在20岁到40岁的病人在我们科室大概要占到80%这么多。”浙江省中医院相关负责人向潮新闻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,医院2023年300余万门诊患者中,15岁到44岁的患者占比49.70%,远超其他年龄段患者,即便是45岁至65岁的患者,占比也仅有25.75%。
在温州医科大学附一医中医科的门诊,年轻患者比例也明显增多,温州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、温州医科大学附一医中医科主任中医师、副教授袁拯忠告诉潮新闻记者:“以1月3日的门诊为例,我个人接诊40岁以下患者20人,占患者总量的20%,科室接诊40岁以下患者155人,占科室患者总量的23.5%。”
就医患者年轻化,究其原因是“管不住嘴,迈不开腿,离不开电脑,放不下手机”的生活方式,袁拯忠说,这样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侵蚀年轻人的身心健康,“年轻人因为气血旺盛,多数是功能性疾病,现代医学缺乏很好的治疗手段,中医药的各种治疗方法,恰恰可以截断机体向病态发展,恢复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。”
所以,在袁拯忠看来,中医吸引年轻人的还是“确有疗效”,接受中医药治疗后,能吃得香、看得清、睡得酣、排得畅,“活动自如无疼痛,就能圈粉无数。”
此外,在袁拯忠的科室,40周岁以下的中医师占了半壁江山,“中医是古老的中国传统医学,但是现在很多的中医师可不老,所以和年轻人更有共同语言。”而且中医可不是慢郎中,袁拯忠说,只要辨证准确,用药精当,中医可以效如桴鼓,“中医看病强调‘望闻问切’四诊合参,掌握更多病人的外在表现,推测人体内在的经络脏腑的病变,施以精准的对症治疗。”
以把脉为例,袁拯忠说这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式,且有自身完整的理论体系,“各种脉象与机体病态的联系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和积累。”杜红根有着同样的看法,中医通过对患者“望闻问切”来诊断,更强调的是一个整体的,人的状态。“所以中医里把人的体质分为‘九大体质’,实际上‘九大体质’就是我们治疗的依据。”
杜红根认为:“中医注重的是整体观念,我不管你是生什么病,辨证了你是什么体质,遣方用药就有了方向。比如这个患者是痰湿体质,这个体质下有很多的疾病,中医的原则就是把他调到一个平和质,这样就能降低他得病的可能性。”
在中医诊断方法不能丢的情况下,现代的理化检查作为传统诊断的延伸和补充,“包括AI技术等人工智能,都是为了更精准的辨证,以期提高临床疗效。”袁拯忠说,现在推出的煎药机、颗粒剂、胶囊、膏方等,就是希望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前提下,改善口感,更加便捷,增加患者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接受度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医大师、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接受《中国中医药报》专访时曾表示,中医药传承数千载靠的是切实疗效,而中医药疗效之所以经得起实践考验,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理论支撑,中医学本质上是一种理论医学。
在叶灵眼中的中医,不光能治病,还能调整心态,让人心态平和。杜红根说,中医里有这样一种说法,“中医关注的不仅仅只是人得的疾病本身,我们更关注人,中医是看‘有病的人’。”
好评 |
|
0% | 0 |
中评 |
|
0% | 0 |
差评 |
|
0% | 0 |
中医药方网 - 专业中医中药门户网站 | 中国中医网 | 中医养生_中医中药网 | 中医养生网 | 国医在线_中医药网|中医养生 | 观点_中国中医药网 |